BIM协同系统的应用
2020-06-16 00:00:00 来源: 点击:1375 喜欢:0
从2002年BIM技术的提出,到2010年左右引入中国,BIM技术在我国已有10余年的发展。从概念的引进至现在的BIM应用,BIM的应用深度已经从简单的CAD翻模延展至施工模拟、管综优化、净空分析、能耗分析等功能性能的分析。BIM技术被深入应用,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人们对BIM的认知更加的深刻,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现在的BIM模型设计。将研究与应用转向BIM技术背后的数据,使得信息流转更通畅,项目沟通更高效,应用场景更落地。BIM协同软件应运而生,BIM技术应用进入2.0时代。本文以真实项目为例,结合项目各参与方的痛点,详细阐述BIM协同管理平台在项目管理中现实意义,击破项目数据孤岛,提高数据流转,确保项目参与各方的高效协同。BIM应用现状及面临挑战
1.1路隧项目BIM应用现状
随着BIM应用的普及与发展,大多数企业已明确要求相关参与单位应用BIM技术,该技术从投标阶段伴随至竣工,更有甚者,BIM技术被应用至运维阶段。在整个项目全工程生命周期中,各参与方在BIM技术的使用下,有着不同程度的受益。但,现阶段BIM技术在路桥项目中的应用仍存在如下问题:(1)模型的低共享率:模型的单击化,各参加方仅对本专业的模型进行管理,而无法进行网络化共享,进而导致模型数据各不相同,信息不对称,不可交互共享等结果。(2)模型低使用率:桥隧项目包括桥隧、场地附属、市政管网等专业部分,各专业部分又包含大大小小是十余个分项内容,尤其是市政管网【现状管网、新建管网、迁改管网、水电煤、深井、检查井等子项】。所以,隧桥模型体量较大,模型加载慢,这就使得BIM模型在后期被打开的频率变低,很多决策仍依靠传统的CAD进行,久而久之BIM就演变成了面子工程,两张皮。(3)BIM成果沟通的低协作效率:各参建单位仍依靠传统的邮件、QQ、微信、电话等方式进行资料的互传及成功的交互,沟通效率低,且过程数据无法有效的留存,数据管理无序。例如,管线冲突,业主往往需要与设计单位、BIM咨询单位、市政管网部门、轨交部门等单位共同确认会议时间,组织管线排布会议,对某问题节点进行分专业的当面讨论,形成会议纪要,通过邮件发给参会方。这样的会议方式,常常一个关键节点要几次会议才可确定,会议效率低,无法第一时间进行问题解决。(4)图模版本不一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图纸变更及优化版本较多,过程不能及时管控,导致模型更新不及时,数据信息不一致,进而影响项目决策,对项目施工周期及安全带来隐患。。
1.2BIM应用管理面临挑战
据统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一个项目的运营管理人员至少花费40%的时间与精力在信息检索与有效性验证上。因此,BIM技术的应用管理仍面临着如下挑战:(1)传统建筑下的运营维护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落后且效率低下的管理,造成了大量管理资源及信息的无效性,这需要一种管理工具及方法去改变现状。(2)项目启动缺乏协同数据,各专业线下CAD图纸沟通协作,专业冲突难发现,施工过程中易产生变更,作业效率低下。(3)施工现场专业、图纸文档等管理混乱,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管理问题耗费大量时间沟通,效率低下,业主把控不足。
1. BIM协同平台在桥隧项目的应用
本阶段主要以杭州文一路提升改造工程为例,此项目工程概况:文一路(紫金港立交-荆长大道)提升改造工程工程是杭州市重点工程,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湖区,道路呈东西走向。采用“快速路+地面主干道”形式,主线双向四车道隧道,全长4.06km,采用明挖+盾构施工工艺,主要施工内容包含道路、排水、地面桥梁、隧道、配套工程绿化、交通设施、路灯等。建设难点:周边环境复杂,工程技术要求高,施工涉外风险大,隧道施工位于城市建成区,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地下管线众多,交通组织疏解难度大,部分施工区域临近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大。
杭州文一路提升改造工程
2.1轻量化BIM模型浏览
前文阐述,BIM模型数据量大,对于硬件要求高,模型加载速度慢,故市场上出现了对BIM模型进行轻量化浏览的BIM协调管理系统,这类平台基于web端进行模型查看,用户只要登录协同管理账号即可在平台内查看到项目模型。不需在本地安装Revit系列软件,同时,该模型只需通过普通网页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即可快速浏览,可第一人称漫游、剖切、隔离、移动、测量、过滤、构件属性检索等全方位操作。在不影响BIM模型使用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电脑的基本性能要求,为BIM协同工作奠定了数据基础。杭州文一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中,BIM咨询单位负责设计阶段BIM服务,施工阶段BIM模型深化,包含基坑支护深化、地下管网冲撞与规避、隧道结构、桥梁基础、路基基础等,第三方单位进行专业的深化设计,并将各专业图纸分别上传至BIM协同平台对模型进行全专业整合,平台基于模型ID信息进行唯一性绑定,业主方及项目参与各方均在唯一的BIM模型上进行交流协作。轻量化的同时,协同平台根据模型ID及属性做了多屏联动功能,即任意参与单位对模型进行修改、深化,会在BIM总模型上反应,本专业的修改与深化对其他专业是否有影响,都可第一时间在BIM总模型上暴露。通过加工处理后的BIM模型,打通了传统BIM中的数据孤岛,让BIM前期生产价值最大化。
基于平台的BIM模型
2.2BIM模型实时沟通
杭州文一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中,各单位可根据项目需求将问题部分进行视点保存并做涂鸦说明。发起者可进行信息的及时共享,同时,亦可@其他协作单位,并选择平台内部消息推送、短信告知或者电话通知等方式,提醒参与人关注项目内容,从而实现模型的实时沟通。所有的沟通都是基于平台上的BIM总模型,并生成沟通记录,使得问题自动闭环处理。让沟通更高效。
交流页面
2.3设计图纸在线管理
杭州文一路提升改造工程设计图纸变更审核及交圈跟踪 杭州文一路提升改造工程设计过程中,因运营要求图纸方案频繁变更,且变更幅度极大,基本一周一变更,在传统的工作力流程中,图纸肯定会是杂乱无章,凌乱管理。基于BIM的协同系统,每次变更的图纸都由设计单位或业主方通过协同系统统一发出,这样每本图纸都会完好无缺的保存于系统之上。另,业主可根据分包单位的不同,对其进行权限管理,如设计单位既有上传与更新图纸功能,那么,上传后的图纸将不能再被修改。同时,设置自动提醒功能,第一时间退岁消息至其他各方查阅。做到及时共享,实时沟通,追溯历史图纸。项目竣工运营阶段,项目的整体图纸也是可以轻松调阅,使得图纸管理更有体系化。。此外,图纸的会审与变更也会通过协同平台与BIM模型进行绑定,确保各参与方能够更直观的查看变更内容,充分体现了BIM的可视化优势。
3.BIM协同平台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3.1虚实沙盘,项目全方位远程管控
目前行业内已经有BIM协同平台可以实现将无人机地形数据、360全景扫描及现场监控等数据端口与BIM模型进行打通,这样既可对项目现场每个重要区域进行全方位远程管理。镇江高校园区在BIM咨询实施的时候,每周都会对关键节点进行360全景扫描,并将采集过来的数据对BIM平台进行对接,记录BIM模型对应的每个不同工序的施工情况。同时,关键施工区域大量的视频监控点也接入到了BIM模型对应区域,以供项目管理者进行实时调阅。
项目实景沙盘管控
3.2在线协同下的进度管控
在项目管理中,业主与施工单位的聚焦重点及管控对象是项目实施进度,传统项目管理过程中最长用的是Project进度管理。Project项目管理能够将任务进行层层分级并向下实施,但不能形象的进行项目管控,同时,无法对延误的工期进行实施推送提醒。然而,在BIM协同管理平台的项目架构上,参见单位可以将原来的Project施工计划,直接导入平台并与BIM模型进行动态关联,生成BIM4D进度管理。同时,可将实际与计划进度进行实时对比,对即将延期的项目进行提前预警。基于平台系统的项目管理,使得进度管理更灵活、直观、形象。若施工或者业主单位将对应任务的造价信息录入系统,则可以生成造价成本管控空,升级为BIM5D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