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服务 > 智能建造

栏目导航

智能建造

建筑业变革迫在眉睫,装配式建筑发展空间巨大

2020-06-09 00:00:00    来源:    点击:1572    喜欢:0

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长期以来,建筑行业仍是粗放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生产过程主要依靠现浇方式建造,施工粗放。而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卖体力为生,专业知识不足,劳动力素质较低,这就导致建造生产效率低、质量也不高。同时,传统建筑业在资源和能源上的消耗十分严重,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一些资源浪费,对于环境的污染更是日益突出,噪音污染、施工扬尘、建筑垃圾等问题层出不穷,扰民、污染等新闻屡上头条。

面对传统建筑业出现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建筑业的变革也迫在眉睫,国家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标准,大力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其中,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慧建筑都成为了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政策福利,装配式建筑4.0时代到来

在新技术以及政策的推动下,建筑行业面临着从粗放式增长向绿色环保、更为高效的方式升级。其中,装配式建筑近年来成为建筑业屡屡提及的话题,甚至被称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之路。近几年,国家相继发布的政策促进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提速。国务院国办发[2016]7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划分了装配式建筑发展重点地区、积极地区和鼓励发展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指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达到50%以上。

国家层面文件出台后,各地也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文件和标准,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出台了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应政策,全国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已逐步形成,装配式建筑已从试点示范阶段向区域性全面推广阶段发展。

说到装配式钢结构,其实就是让建房子变成了“搭积木”一样的操作。与传统的建筑方式相比,原本的高空作业被放到了地面上进行,室外作业被放到了厂房内进行,人工作业则交由机器来完成。它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流方向,还是实现建筑业创新引领发展的抓手。它的出现,不仅实现了“五节一环保”,即节水、节能、节时、节材、节地,还使得装配式建筑具有不同的技术特色,即装配式建筑设计、构件深化设计、构件生产、装配式建筑施工。这些优势正与传统建筑业的弊端恰恰相反。据业内人士介绍,相比传统建筑方式,装配式建筑所需要的劳动力能够减少至少30%以上,总工程的施工期也可以缩短30%,建筑垃圾可以减少80%以上。综上所述,中国建筑产业的发展,无论是简单的木结构,或者是安装便利、环保节能的钢结构,亦或是耐久性和受力性能强的混凝土结构,他们快速增长的市场背后,已经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为“中国智造”。

“智能建筑”的出现,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建筑居住者的使用效率,它通过最低的硬件和设施寿命周期成本实现高效地资源管理”,将焦点放在通过技术满足居住者的需求上,同时通过最低的硬件和设施寿命周期成本实现高效的资源管理。

建筑中后期的维护阶段——智能建筑

如果说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建筑的前期建造过程,那智慧建筑便是建筑的中后期维护阶段。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智慧建筑市场产值已超过千亿元,并且每年都在迅速增长,未来市场数量更难以预测。而随着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智慧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对建筑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BIM、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建筑将建筑、人和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在强调建筑和人的关系时,也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比于传统建筑,智慧建筑是一个具备生命的感知体,在设计、生产、施工过程中,以人的体验为驱动,将建筑中的节能体系、舒适体系、健康体系、环保体系等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建筑更为智能、安全、舒适、便利、节能、个性的目标,这样的智慧建筑,更懂建筑,也更懂人。未来的智慧建造过程,除了需要借助这些先进的智能技术外,还需要做到其他四点:集成化、精细化、智能化、最优化。集成化,就是应用系统和生产过程的一体化;精细化,就是管理对象细化到每一个部品部件和施工细化到工序;智能化,通过系统取代人,至少是部分取代人,包含代替人去决策,或辅助人的决策;最优化,就是要优化设计方案、作业计划和运输计划。

产业革新需创新 产业发展需人才

无论是绿色建筑,还是装配式建筑,亦或是智慧建筑,都是传统建筑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在传统建筑业面临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早已是必然,更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

时代从不缺少立志变革的人,任何技术革新与迭代都需要专业人才作为支撑。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并经中央编委注册登记的事业单位,全国信息与邮电通信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多年来,一直本着“服务企业、惠及人才”的原则,每年向社会上诸多领域输送大量高技能专业人才。

上一篇:BIM在全球工程市场火爆
下一篇:装配式建筑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