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是未来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
2020-08-21 00:00:00 来源: 点击:1044 喜欢:0
根据结构体系划分,装配式建筑大致可分为预制混凝土结构(PC)、钢结构(PS)和木结构三大类,目前主流结构仍以PC为主,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2019年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中,PC结构占比65%,钢结构占比30%,木结构占比1%左右。钢结构作为正在兴起的装配式建筑,与预制混凝土结构区别在于其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钢材制作,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部件之间通常在现场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目前钢结构建筑80%以上部件均可在工厂加工,同时易拆除,部分产品和材料可循环利用,且可以覆盖绝大多数现场作业方式对应的下游,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代表。

武汉火神山医院

二、住宅领域钢结构渗透率低,未来有望为行业产量贡献增量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力推进的装配式建筑,实际上主要是指装配式住宅,即提升装配式住宅占新建住宅的比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房屋新开工面积的口径计算,2019年底房屋新开工面积中住宅的占比超过70%,因此我们认为各省市制定的关于装配式建筑规划中“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当年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值一定程度可以表征各地装配式住宅的渗透率情况,政策层面大力推进的装配式建筑实际上是提升装配式住宅占新建住宅的比例。
一是对钢结构住宅的性能优势认识不足。目前,我国传统建筑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对钢结构住宅布置灵活、开间大、房型丰富等特点缺乏深入的认识,容易基于传统混凝土结构住宅的设计观念,简单地用钢构件替代钢筋混凝土构件,使得钢结构住宅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而结构设计师对钢结构住宅的耐火性能、防腐性能存在直观上的误解,难以接受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往往在确定住宅方案阶段就否定了钢结构住宅方案而更愿意选择传统混凝土结构住宅方案。
二是对钢结构住宅的综合效益认识不足。工程造价是最直观的经济指标,也是开发商在项目运作中最注重的方面。消费者在购房时,主要关注的也是房价。开发商和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直接成本较低的传统混凝土结构住宅和砖混结构住宅,对钢结构住宅全寿命周期综合成本,包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人工成本、废弃处置成本、资金周转成本、得房率、环境生态效益等成本要素缺乏分析和认识,从而限制了钢结构住宅的市场推广。
在提高装配化率环境背景下,钢结构优势未来有望逐步显现,住宅领域渗透率提升空间则更大(部分省份2022年目标渗透率达到10%)。我们测算,2025年住宅钢结构用量相比2019年的增量有望达1741万吨,为行业产量增速每年平均贡献3.3百分点左右,钢结构住宅或将成为装配式建筑下一阶段的重要市场。
三、政策倾斜叠加成本弥合,钢结构住宅进入行业发展的快速上升期
我们认为未来5年,装配式建筑的渗透率仍有望处于快速上升的过程中。但另一个同样值得重视的趋势在于,各地未来或进一步规范和严格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标准,5月25日青岛住房城乡建设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青岛市装配式建筑评价工作的通知》,我们认为未来装配化率及是否达到装配式建筑标准的判定或趋于严格,装配式建筑同样有望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钢结构这种能够切实提高装配化率的建造方法渗透率有望提升。
考虑政府补贴因素,我们测算,钢结构住宅有望在2024~2025年与传统现浇成本持平。通常住宅的造价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成本(组织措施费、管理费、规费)、利润和税金四大类,由于《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发布于2017年,保守计算假设2019年现浇和钢结构住宅的各项成本仍保持2017年的水平(实际上2017年后混凝土价格上涨明显,而钢材价格高位回落),两者单位造价成本打平时间或早于我们的测算。
随着钢结构与现浇建筑成本的不断弥合,钢结构施工周期短、得房率高等进一步凸显钢结构建筑优势。由于材料费是影响建造成本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假设钢结构住宅材料费的变动幅度为-4%~0%,现浇混凝土材料费的变动幅度为1%~5%,通过敏感性分析,我们判断钢结构住宅和混凝土住宅的建造成本最早于2022年两者即可打平,最晚则需在2031年。
中人公司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共建二级学院、课程合作、合作办学、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教育产业投资等多种合作方式为契机,真诚欢迎院校、产业企业、行业组织互访、交流、合作,共创职业教育事业的新辉煌。
公司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俭学街2号(河南警察学院)
网 址:www.zhongrenedu.net
电 话:0371-66266959
邮 箱:fw001@vip.qq.com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
上一篇:装配式建筑技术-结构框架篇
下一篇:BIM在幕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