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服务 > 智能建造

栏目导航

智能建造

火神山医院的背后 | 建筑业的现状与装配式建筑的未来

2020-04-28 00:00:00    来源:    点击:1077    喜欢:0

十天建成一所传染病医院的难度到底有多大?

有经验的土木建筑工作者想必都会了解一个事实,按照常规流程,一个3万多平米建筑量的项目,建成至少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就算是紧急状态下搭建一个这么大的临时性建筑也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更何况是建成一座高标准的传染病医院。

但这种建筑奇迹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2003年的小汤山临时医院建成仅用了7天的时间。

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建造难度要远胜小汤山。恰巧赶在春节时期爆发的疫情让项目面临着大量建筑工人返乡,大量原材料供应商停工休假的局面,人力物力无一不缺。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迎难而上。如此难度与速度并存的奇迹之下,体现的是我国建筑行业技术的进步。


雷火神山两座医院都采用了目前建筑业最先进的装配式技术,厢式病房在工厂生产完成之后现场直接拼装,极大缩短了施工时间。

而实际上装配式建筑进入我国建筑业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历史,之所以一直没有普及开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施工设备的制约,混凝土预制的墙面重量很容易就会超过塔吊的承重重量。另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装配式预制墙规格始终难以统一,墙面的宽度,厚度,长度等都存在差异,后期的装配容易出现问题。

并且国内目前生产装配式部件并不能大规模机械化进行,生产成本较高,相比较而言,一面装配式预制墙和传统砖砌墙的成本可以达到三倍左右。

而另一方面购房者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印象也还始终停留在安置房,简易房,质量差的层面。因此即使这些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推出了大量鼓励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应用的政策,也始终推进缓慢。


但其实早在1959年我国就出现了第一座装配式建筑——北京民族饭店,首次采用了预制装配式框架。

1964年的北京民航大厦是国内最早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此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逐渐形成。但到了80年代后期国内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又逐渐被现浇混凝土体系取代,从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都处在基本停滞的状态。

直到2010年前后国家开始发布各种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2011年到2017年装配式建筑开始变得炙手可热,市场规模从43.2亿增长到462.3亿,同比增幅达到了970.14%,复合增长率在35%左右。

根据最新的相关研究报告预计,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两万亿。

而这一次,让装配式建筑变得越来越被看好的原因除了国家政策的推动外,还有两个巨大的现实问题。

一是工地扬尘,噪音和建筑垃圾的问题,这也是另无数施工方开发商头疼的问题。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环保,而工地扬尘,噪音和建筑垃圾又是传统建筑流程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各地因环保问题被不定时停工的工程项目多如牛毛。


但装配式建筑却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把建造部品件的环节放在工厂进行,既能解决扬尘污染,也能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还能缩短施工周期。

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现在普遍出现的建筑工人人口老龄化,用工成本上升问题。

自从40年前开始,我国建筑行业从业者不断上涨,目前已经达到5500多万人。如今工人新增开始放缓,老龄化现象出现,但用工成本却还在不断上涨。建筑行业的青年从业者们,身影大都只在管理员,监理,或者设计等办公岗位存在,基础的施工作业多数还是那一批十年前的从业者。等到再过一个十年,基础施工很可能就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而装配式建筑对于人工的需求更少,速度也更快。面对这个现实的问题,目前也只有装配式建筑能够解决。

所以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走不走装配式建筑的道路,而是要怎么走。


历史上的前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因为技术的出现,也只有技术才能改变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紧跟时代让传统的建筑业走上数字化的道路,运用BIM技术建立数字化的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可取的方向。建立预制构件库,实现模块化设计,实现建筑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反馈,以及三维动态的可视化管理,都是BIM可以轻松做到的工作。

但如今投入使用装配式+BIM技术还是只有少数企业在做的事情,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BIM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即便此次雷火神山让其大放异彩,也难保大多数建筑企业不会像之前一样一直对装配式和BIM技术冷眼旁观,

就像所有新事物新技术出现时一样,只有少数人才能把握机会敢于尝试,多数人都只会在停留和等待中错过,等到最后再想上前,好的结果也只能是捡起别人的残羹剩宴。


上一篇:中国知名装配式建筑项目案例
下一篇:疫情过后,装配式建筑发展迎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