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服务 > 智能建造

栏目导航

智能建造

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医疗建筑中的应用

2020-06-12 00:00:00    来源:    点击:1248    喜欢:0

      近年,国内医院装配装修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今年的新冠疫情爆发后,装配式医院建筑成了业内热议的话题,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装配方式可满足快速建造临时性应急感染医院的需求,同时可有效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并助力医院稳定持续发展。

  装配式技术的应用契合了现代医院建筑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强调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并注重使用空间的可变性和持续更新的可能性,延长建筑寿命,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装配式医疗建筑设计要点

  1、内装设计一体化

  医院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无障碍设计、防撞设计、圆弧倒角乃至镶嵌医疗设备后的预留缓冲空间等都需要建筑与室内通力配合。谨遵设计规范,增加安全系数,将室内设计落实到每个建筑细部大样中。

  2、公共区域开敞化

  医院为公共建筑,为解决交通和采光问题往往会设置中庭及医疗街,二者均跨度较大,建筑师在设计方案时需要考虑到二者相对位置,避免造成结构不对称,触发超限条件,影响预制率。

  3、设备设计智能化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大量用到智能化电子设备,因而设备点位和预留预埋数量庞大且精度要求高,造成设计工作量巨大,因而需要借助BIM等三维设计工具。同时也要考虑避免在固定结构部件开槽预留,而将设备管线与内装墙体结合,既可提高构件重复率,也为设备维修和更换提供便利。

  4、空间分隔灵活化

  随着社会科技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器械与空间分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因而内隔墙应采用方便拆卸再组装的材料,基于这一考虑,在合适区域可采用经过符合标准的轻质隔墙、轻钢龙骨隔墙等装配式内隔墙。选用新技术、新材料为医院降低能耗。

  5、节点设计标准化

  选用标准图集,使细部设计高效精准。原国家建设部2008年已出版《国家医院装饰标准图集》,它是根据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差异、使用差异统一归纳作出的各部位的标准设计,作为对国内医院建筑室内设计的指导参考。图集中每个部位有不同的选择,利于医院在室内环境建设中相互接轨,甚至与国际的接轨,消除在环境、设施上的巨大差别。

      装配式医疗建筑系统集成设计

  区别于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是一种由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集成的建筑产品。品质优良、运行良好、绿色环保的建筑产品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装配式建筑设计就是通过系统集成,解决好四大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的协同问题,使建筑成为人性化的产品。

  1、结构系统

  装配式建筑按结构体系分类,主要有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等,国内以前两者居多。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等。现阶段主要应用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其主要的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均采用和现浇结构性能接近的连接方式,此时可参照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模型对其进行结构分析。

  承重预制构件采用干式连接等非等同现浇连接节点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安装简单方便,但对其在地震区,特别是在高烈度地震区的高层建筑中进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

  钢结构是非常适合医院建筑的结构形式,其跨度大、灵活性高、可改性强,能够提供可变大空间。钢材强度高,在同等承载力条件下,竖向构件截面小,可提高空间使用率。钢材延性好,耗能能力强,抗震性能好,适用于抗震烈度9度区的医院建筑。钢结构构件符合标准化设计和工厂化生产的要求,工业化程度高,运输距离约束小,施工现场对环境影响小。钢材可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一般来说,在多层医院建筑中可采用钢框架结构,高层病房楼可采用钢框架-支撑结构系统。

  2、外围护系统

  外围护系统是由建筑外墙、屋面、外门窗及其他部品部件等组合而成,集防火、保温、防水、装饰等多功能为一体。系统化解决建筑需求,质量更加可控,保证建筑性能,提升建筑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人性化的体现。

  外墙系统应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及结构形式选择适宜的系统类型;外墙系统中外墙板可采用内嵌式、外挂式、嵌挂结合等形式,并宜分层悬挂或承托。外墙系统可选用预制外墙、现场组装骨架外墙、建筑幕墙等类型。

  外围护系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使用功能等综合确定抗风性能、抗震性能、耐撞击性能、防火性能、水密性能、气密性能、隔声性能、热工性能和耐久性能要求,屋面系统尚应满足结构性能要求。

  3、内装系统

  内装系统由楼地面、墙面、轻质隔墙、吊顶、内门窗、厨房和卫生间等组成。在医院建筑中,内装系统是最容易被患者和医生感受到的部分,可以直接反映医院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水平。

  装配式医院建筑采用的内装系统包括:轻质隔墙、集成吊顶、架空地面、集成卫生间、集成家具、整体收纳、集成管线等。工厂生产的部品质量有保障,可以有效降低施工误差。工业化的内装部品具有一定的互换性和通用性,易于维护管理和检修更换。

  医院的隔墙应采用装配式轻质隔墙,既可利用轻质隔墙的空腔敷设管线,也有利于后期空间的灵活改造和使用维护。集成吊顶具有功能空间划分和装饰作用,可根据室内功能及装修整体风格进行设计和选用材料。吊顶内宜设置可敷设管线的吊顶空间,吊顶宜设检修口。

  地面建议采用架空地面,架空空间主要是敷设各类管线,满足主体结构与管线分离,减少对主体结构的破坏。由于其施工中无湿作业、灵活性较强,因此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的比较广泛。

  病房内的卫生间可选用集成卫浴产品,材料环保、品质优良。完全干法作业安装,并采用防水底盘、检修口等,可以有效杜绝卫生间漏水,预留的检修口使后期维护十分便捷,因此,人性化的装配式内装系统非常适用于医院建设。

  4、设备与管线系统

  装配式建筑要求设备管线与主体结构系统分离,将设备管线布置在隔墙或装饰面层的龙骨间,而不是埋在楼板和剪力墙里面,待管线检修时不需要通过剔凿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快速维修更换,也使建筑更耐久。

  另外医院建筑可将设备管线系统集中布置,减少与医疗功能区的交织和冲突,一方面可以减少设备管线检修时对医疗活动和患者休息的干扰;另一方面可使功能空间更加完整独立,为今后的改造提供可能性。

  装配式建筑技术是医院建设方式的改变,更是设计理念的升级。建立符合工业化要求的建筑体系和部品部件体系,建造长寿命高品质的绿色医院,是推动现代医院建筑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上一篇:装配式建筑应用与发展
下一篇:新型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和优势分析